1三、滋洲風曲法酒.土城袁世明家族.春陽崗酒窖
南宋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八月十五日,時任江淮總制江西吉安府人袁世明,奉南宋理宗皇帝詔命領兵近萬人入蜀平蠻夷(苗、彝等族),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初一強渡赤虺河,兵分兩路,攻占留元壩(今赤水市復興鎮),激戰七星谷(今習水縣東皇鎮長嵌溝),克唐朝壩(今習水縣同民鎮),直搗武都城(判軍苗部首領“曹王”駐地,今習水土城鎮),決戰飛虎谷(今習水縣城九龍山),經過五個月的戰斗,彝、苗族各部兵敗,戰爭結束,朝廷詔封“平南(蠻)王”、“平南(蠻)大元帥”。南宋朝廷為了蜀南民族邊區的安定,詔命袁世明和他的軍隊“留鎮守土”,鎮守西川潼洲路府仁懷堡(今貴州習水、仁懷、赤水)以及今貴州桐梓、四川古藺、敘永一帶。為了當地百姓得以安身,袁世明將戰爭中外逃的百姓動員返回武都城居住,并頒發了軍令“十八條”告示,百姓看到袁世明軍隊紀律嚴明,不欺壓百姓,保國安民,愛民如子,陸續回家,與官兵共慶勝利,在慶功會上,習姓商人和當地百姓將藏在地下的酒取出獻給袁世明,袁世明飲后直呼“此地產好酒,酒興平南(蠻)人”,鼓勵將士飲酒慶功,下令“要釀出更佳好酒”。有詩贊曰:“武都絲管奏佳音,平南(蠻)慶功美酒盈。此醑只應君王飲,臣子能得幾回聞。滋洲風曲獻理宗,平南捷報傳朝廷。軍民聯袂翩翩舞,蜀地從此享太平”(袁世明胞妹袁子英平南(蠻)告捷慶功會后,率救兵回朝復命,并將“滋洲風曲法酒”帶回朝庭,獻理宗皇帝,理宗飲后贊此酒“乃我大宋美酒之”,晉升袁子英為“平南(蠻)總兵官”、“平南(蠻)總兵大元帥”,授封“國姑”稱號)。 同年七月十五日,64歲的袁世明因箭傷復發病故始葬于武都城校場(今土城鎮四渡赤水紀念館一帶),臨終前囑咐長子袁貴將此酒作為朝庭貢酒恢復發展,南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九月二十四日移遷葬于羅漢寺(今習水縣程寨鄉)。袁貴將軍承襲父職,被朝廷任命為正印將軍、統領。袁世明所部官兵來自于江淮、閩贛各省,不少官兵都在行手工業技藝和釀造技術,他的四個兒子袁貴、袁賢、袁威、袁猛和他一起留下的近萬名官兵,為了生產生活和軍隊生存發展,尊父遺命將戰火中損毀的酒糟房進行重建,大力恢復發展釀酒業,特別是產于北宋晚期滋州城的名酒“風曲法酒”,由軍中來自閩西(今福建永定一帶)懂釀酒技術的賴姓軍官負責在原址重建。袁貴為了在父親遷葬之前恢復酒坊烤出好酒祭奠父親,一邊穩定軍隊,一邊與當地人共商發展大計,于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九月組織人員重建酒坊,賴姓軍官不負眾望,在南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清明節前烤出了第一甑酒,酒質超過了北宋時期滋州風曲法酒的水平。此時的滋州城早在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為武都城,酒的名稱不可能再用滋州了。袁貴將軍為紀念父親,擬取父親名字的最后一個字的諧音和自己名字最后一個字“名貴”酒,但覺得少了點文化氣息,正為怎樣取酒名而犯愁之時,他的二伯袁世德(御前雄威正殿將軍)建言:“源(袁)自吉州廬陵府(今江西吉安),春出陽關過山崗(正月為春,領兵入蜀平蠻進赤虺河,一路斬關過崗),赤虺河邊釀美酒,平南入蜀鎮四方(今習水、赤水、仁懷、桐梓、古藺、敘永、合江部分)”,現在是陽春三月,再過半年就是九九重陽,三弟就要移遷葬了,皇上命令我們在此“留鎮守土”,我們不能辜負皇上的恩賜,不僅要保這里穩定,而且要讓我們的士兵與當地百姓和睦相處,使武都城更加繁榮興旺,這也是三弟生前的愿望,新的酒名就取名為“春陽崗”吧。袁貴將軍聽后覺得二伯說得有道理,酒名也有詩意,能提高軍隊的士氣,立即寫下“春陽崗”三個大字,并任命賴姓軍官為酒師,專司釀酒,從此,賴氏成為袁家世代酒師,并將祖傳釀酒技術代代相傳。直到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清朝政府全面實行“改土歸流”,袁世明后裔不再世襲土目之職,賴氏酒師將釀酒技術傳給袁家后離開袁氏春陽崗酒坊到赤水河上游仁懷茅臺村一帶自開酒坊。這就是“春陽崗酒”的來歷。據考,當時釀酒工藝是:浸米,燙米,蒸煮;合酵,酒曲→酴米(主發酵)←酸漿;甜糜(酒曲)→喂飯發酵;壓榨→酒糟→再次發酵(冷泉酒);澄清;煮酒(或火迫酒);成品酒。
南宋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古軍攻取資州、簡州(今四川省資陽縣、簡陽縣),袁貴、袁賢、袁威、袁猛四兄弟帶著春陽崗酒奉命率兵前往抵御(第一次袁貴、袁威出征五月初五日,第二次袁賢、袁猛出征十二月初五日),都戰死沙場。此時,26歲袁忠(袁貴長子)承襲父職,鎮守古滋城,繼續經營“春陽崗酒”,并將其擴大,在古滋城周邊沿河一帶發展。從袁世明奉詔入蜀,兵進武都城起,到明神宗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土歸流(袁氏受朝廷“賞格開諭”,規定襲職降一級使用,清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全面實行“改土歸流”后,到乾隆四十一年,即公元1776年,最后一個世襲土目之職袁世明第十八代孫袁濂卸任),袁世明后裔共有十八代世襲了土目之職,經歷了542年,也是春陽崗酒最興盛時期。特別是明神宗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袁世明第十三代孫袁茂溢(授都司、參將職)大興酒業,擴大春陽崗酒坊。
從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袁世明后裔最后一個世襲土目之職袁濂卸任到清光緒元年(公元1877年)的101年中,其后人因軍政素質優秀,不僅繼續受到朝廷重用,而且掌握釀酒管理技術,所以春陽崗酒坊繼續由袁世明后裔經營管理。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袁世明第二十二代孫袁思圻(又名袁瑞階,土城商人,1931年曾任土城酒行商會第一任主席)繼承祖業繼續釀酒,并將祖傳的老酒糟房(酒作坊)拆除,利用原有的4個老窖池,新建60個窖池,在原址重建新糟房(包括現在的菜市場),除酒坊旁邊袁茂溢祠堂用于辦學外,八個四合天井莊園都進行擴大生產,酒坊面積達到近一萬平方米,沿用“春陽崗”酒名,叫袁氏糟房(后稱大土上酒廠),鼎盛時期每天釀酒三百多斤,供應航運商、鹽商和過往商人,當時的酒類銷售基本上是后房釀酒,前房設店,自產自銷,旺季時還運往赤水、合江、瀘州等地銷售。清代詩人鄭珍曾寫道:“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在赤水河流域沿岸有“船到月亮臺(今土城鎮下街半坡頭船業工會舊址后面),該喝‘春陽崗’”的美譽,可謂是“釀成冬夏春秋酒,醉倒東西南北人”。清末民初,由袁建如(袁思圻兒子,又名袁健儒,地下黨員。曾任清仁懷縣長,民國修文縣長、龍里縣長、土城區區長,赤水縣第一任副縣長)經營管理,直到新中國成立。
1952年2月袁氏酒坊轉為地方國營赤水縣土城酒廠(春陽崗酒坊廠房和天井房屋屬袁世明第二十四代孫袁余萱等人家產,政府將土城街坊房屋與其調換,改名土城大土上酒廠),從此,結束了長達716年袁世明后裔“春陽崗酒”的經營歷史,由張銀華(赤水復興人)出任廠長。天井和祠堂及大土上寺廟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1965年11月隨仁懷、習水、赤水三縣行政區劃調整劃歸習水縣管轄,年產白酒50噸。1972年6月并入習水縣(土城)糖廠,因糧食供應困難,生產“甘蔗皮(糖蜜)酒”,年產150噸,1978年試制“習水窖酒”,1980年8月改為習水縣酒廠,年產200噸規模。1982年2月廠長王先福、酒師張華榮將“習水窖酒”更名為“土城牌習水頭曲”,1983年生產能力提高到350噸,1986年10月,注冊商標為貴州牌“貴冠酒”,年生產能力達到1000噸,并以它精美的包裝,優秀的酒質,暢銷國內,先后獲得“遵義地區名酒”、“貴州名酒”稱號,時任《貴州省志》副總編陳福桐手書“茅臺酒冠黔人國,亦有貴冠壯赤河”題贈酒廠,1990 年加入習酒集團公司后原有部份釀酒間改建為菜市場,1995年酒廠破產后保存了原有三個老窖址和一個老酒甑、天鍋、烤酒灶,因疏于管理,曾一度荒廢。2001年習水縣人民政府將原窖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03年列為遵義市人民政府市級文物保護點,2006年與四渡赤水戰役舊址地一起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點,2008年設立習水縣春陽崗酒窖博物館,2012年起免費對外開放,2014年進行修繕,2015年重新改陳布展,F博物館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積460平方米、展示面積250平方米。
【作者簡介】陳應洋,筆名南疆,男、漢族、貴州習水人。曾供職于陸軍11軍31師91團報道組、習水縣回龍區廣播站、習水酒廠廠長辦公室、習水縣廣播站、習水廣播電視臺、習水縣文體廣電旅游、習水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F為習水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習水歷史文化》內資總編,貴州文獻歷史研究會理事、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兼習水聯絡辦主任、重慶市巴渝文化研究院僚人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